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針灸的概念--關於針灸常見的疑慮

上篇分享了針灸的病例,接下來開始介紹一下「針灸」的概念吧!


中醫的治療方法其實很多元,以目前台灣來講,最常見的還是針灸和中藥。

古人有「一針二灸三用藥」的說法,針灸的治療其實簡單又方便(只要有針具或艾條和酒精就可進行),只要在正規操作下,沒有傷肝、傷腎、傷胃等等西藥常見的副作用,而又確實是有療效的(註:前提是要受過完整訓練合格醫師在正規操作下)。 因此,針灸治療除了在亞洲地區外,在西方社會也是頗具知名度的。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6年意大利米蘭會議曾公佈了64種針灸的適應症,而在西醫重要的醫學期刊中也都曾刊載過針灸治療相關的文章。

那麼首先,先來說明一下關於針灸常見的疑慮。

(以下說明的內容主要是「針」,不包括「灸」的部分)


1、針灸會不會感染?

這個問題有兩個面向:

有很多人問,針會不會重覆使用?在台灣,目前合格醫院或診所用的都是消毒過的管針,就是針的外面有一個透明塑膠管子,不管是裡面的針或是外面的管子都是一次性使用,也就是用過就丟,所以是不會有衛生的疑慮。

再來,就是操作過程的消毒,正規操作下,每一個針灸部位在下針前,都應該用酒精消毒,就像西醫打針抽血一樣的步驟,針身(針刺入人體的部分叫「針身」)應保持無菌,也就是除了酒精棉以外的東西,包括醫生的手,都是不能碰觸針身的。在這樣的操作下,要經由針灸而感染的機會是非常少的,就像你去醫院抽血打針一樣,一般人很少因為抽血打針而感染。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免疫力缺乏的病患,例如患有全身性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愛滋病,或長期服用類固醇者,以及糖尿病控制不良的病患,在接受針灸治療前,務必要讓醫師知道個人詳細的病史,以評估是否合適進行針灸治療。


2、針灸會不會刺到內臟?

這在臨床也很多人會問。 

在針灸的部位中,四肢是相對安全的,因為沒有內臟在裡面。 

頭部對成人來說也是安全的,因為底下有頭骨,頭部的針一般都是斜刺,沒有刺到腦的可能。唯一要注意的是頭骨開過刀的病患,如腦中風患者、或曾腦外傷病患。一樣的在針灸前,病史的告知是重要的。

其他部位,胸背腰腹部,裡面有重要臟器,合格受過解剖教育的醫師,應該都有能力在安全的部位,選擇安全的深度下針。

事實上,每個人的體型不同,所以我個人在下針前,一定仔細確認局部肌肉脂肪厚薄,務必在do no harm的原則下,尋求最佳的療效。


3、針灸有沒有其他後遺症?

最常見的後遺症還是瘀青,大約1~3周左右會逐漸消退。

其他如血腫,在拔針時發現局部腫起來,常見原因是微血管出血,最好的處理方法是用棉球加壓約1~3分鐘,即時加壓可讓腫脹立刻減輕,也可減輕之後瘀青的程度。

針灸處局部酸痛感,有的會持續幾天,可以局部熱敷或稍微按摩,加強循環,一般幾天後會消除。

很少數的人會對針具過敏,會出現的症狀主要是在針孔處皮膚泛紅,或出現小紅點,偶爾會有癢感,通常幾天後就會消失。

少數人在針灸過程中會出現暈針的情形,比較容易暈針的包括第一次針灸,心裡過於緊張,身體狀況不佳(如太過疲累、女生生理期出血量多、肚子很餓、吃太飽.....等等),一旦在針灸過程出現頭暈、噁心等不舒服情形應告知工作人員或醫生,以便盡快處理。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分享一個針灸治療牙痛的病例

最近的一個病患,大約60幾歲的阿姨,來找我針灸,主訴是牙痛。
牙痛來尋求針灸治療的其實不算多,不過印象中,也曾遇過幾次。
這位阿姨其實有看過牙醫了,也吃了牙醫開的止痛藥,但因為我沒看到藥袋,所以不清楚詳細的藥品內容。總之,吃了幾包藥還是很痛,痛到不能睡,張口就痛。看了一下外觀,右臉下方明顯腫了起來,觸摸微熱感。根據這位阿姨說,牙醫說裡面有化膿了,不過距離她下次牙科回診還要幾天,所以她希望先針灸讓她能比較舒服些。
於是,我選了對側手部的二間和合谷,先針;然後再針局部翳風、風池、下關、頰車和迎香。
過了幾天,阿姨回診了,跟我說效果很好,她跟她的牙醫說,牙醫還很不以為然。
這個病例,因為合併西藥治療,所以,嚴格來說,不能完全確定針灸的療效有多少,不過針灸治療牙痛,歷來記載也有不少,畢竟古代沒有牙醫啊,所以牙科的問題,不管針灸或中藥的治療,經過歷史的驗證,我想還是可參考的。

(下面這段無可避免要用比較中醫的語言,實在看不下去,請記得這幾個字--「針灸可以舒緩牙痛」,這樣就好了,謝謝!還有幾個穴位圖,可以看一下。)

來分析一下治療的思維吧!

1、急性下牙痛,伴隨腫脹微熱,判斷屬「熱證」,因此選用「二間」。
「二間穴」是大腸經的「滎穴」,「滎主身熱」,因此熱證一般可用滎穴來清熱。再來,下牙又屬大腸經所過,所以「二間」絕對是不二人選。

2、配合同樣是大腸經的「合谷」,一方面是「倒馬針」的想法(選用同一條經絡附近的二穴,可加強療效--這個意思像是翹翹板的一邊坐兩個人比坐一個人下壓的力量更強);另一方面,《四穴總歌》提到:面口合谷收。凡是頭面部的問題,治療上都可考慮合谷。
二間、合谷兩穴配合可疏散面口風熱。

3、局部用穴,「風池」,足少陽膽經,用來祛風解表,五官疾病都可使用。

4、局部用穴,「翳風」,手少陽三焦經,同樣有祛風效果。
風池和翳風分別屬手足少陽經,共同使用來處理人體側面上部風邪。

5、局部用穴,「下關」,足陽明胃經,清解陽明熱盛。且此穴剛好位在顳頜關節處,張口有問題者都可考慮使用。

6、局部用穴,「頰車」,足陽明胃經,治療口腔和面部疾病。

7、局部用穴,「迎香」,手陽明大腸經,手足陽明經在此交會。

急性牙痛一般屬陽明熱盛,風火相搧。因此在局部取穴,選取陽明經下關、頰車和迎香,共同清解陽明熱證,同時也有「圍刺」的概念在。配合風池、翳風,祛風解表。對側二間、合谷加強疏散風熱。
說明一下,健側遠處穴位先針,患側局部穴位後針是為「牽引針法」的概念。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年輕人常見的膝蓋痛--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

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膝蓋痛的問題吧!
在年輕人較常見的膝蓋問題中,「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是屬於過度及不當使用膝關節常見的問題,因為它剛開始症狀並不嚴重,有時容易輕忽了,因此需要特別介紹一下!

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尤其是喜歡運動的人和女性。
運動員,尤其是跑步、滑雪、自行車、足球、常跳躍的運動等等.....,這些運動容易對膝蓋造成比較大的壓力。
女性朋友則是因為骨盆較寬,造成膝蓋受力不平均的關係。

最主要的症狀是膝蓋前面或髕骨周圍的疼痛,特別是在上下樓梯、跪、蹲,以及彎曲膝蓋坐太久時。
要注意的是,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只是在久坐站起來時,覺得膝蓋前面不太舒服,或是彎曲膝蓋時有磨擦聲。到嚴重時,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的疼痛、無力、局部腫脹、僵硬、肌肉萎縮等情形。

引發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過度運動、髕骨排列不良、髕骨脫位、大腿及臀部肌肉的緊繃、肌力不平衡或肌力不足、足部問題(外翻、內旋等)、外傷、生活習慣引起 (蹲、跪、上下樓梯、常穿高跟鞋等......) 等等。

正常髕骨(俗稱膝蓋骨)嵌在股骨滑車溝(trochlear groove)中,當膝蓋彎曲
伸直時,髕骨會在溝槽中滑動,當髕骨位置不正無法在正常軌道上滑動、或過度使用、或外傷,造成髕骨下方軟骨的軟化和磨損,進而產生疼痛。



一般認為適當運動鍛鍊和伸展活動會有幫助,尤其膝內側肌力不足,膝外側肌肉過度緊繃,容易將髕骨往外側牽拉,造成位置不正;另外髖部外展肌的肌力不足也會影響膝蓋受力。
當然,藉由我們傳統醫學,針灸的治療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然而,最重要的,避免日常生活不當和過度使用絕對是最關鍵的。


日常生活預防和治療:
避免過度使用、要適度休息
減少上下樓梯次數
盡量少蹲及半蹲
少穿高跟鞋

注意身體的訊息,不舒服就該休息了

針灸治療:
疏通氣血循環
放鬆緊繃肌肉
補益虛損氣血


運動治療:
提供幾個簡單運動,每個動作做10次,一天2~3次。
1、股內斜肌肌力鍛鍊
坐姿,腰背靠好,雙膝90度彎曲踩地,在兩膝中間夾一顆球,順著吸氣往內夾緊,吐氣放鬆。


2、髖外轉肌群及髖外展肌群肌力鍛鍊
A.側身抬腿(卧姿髖外展)
身體側卧在墊子上,身體打直,保持身體不動的情况下,配合吐氣,慢慢打開上面那條腿,打開到臀部有點酸或緊的感覺後稍作停留,再配合吸氣慢慢放下,然後換另一側再做。

B.站立側抬腿(站姿髖外展)
站立,背打直,收小腹,不翹屁股(尾椎稍往前收),手扶椅背。身體不動, 配合吐氣, 右腳往外抬, 抬到臀部有點酸或緊的感覺後稍作停留,再配合吸氣慢慢放下,然後換另一側再做。

3、股外側肌及髂徑束伸展運動
A.躺姿
身體平躺,兩手打開平放。右腿跨向左側放下,讓背、腰到髖部跟著旋轉,注意右肩不要跟著抬起了,感覺右大腿外側的伸展。深呼吸,停留20~30秒。換另一側。



                                 圖片來源:酸痛拉筋解剖書(橡實文化)

B.坐姿
背打直,兩腿往前伸直。將右膝彎曲跨到左膝外側,左手肘抱住右膝,身體往右慢慢旋轉,右手放在臀部後側,頭轉右側或後側,感覺右大腿外側的伸展。(記住:過程中,背部都是打直的,勿彎腰駝背;兩側臀部必須貼在地上,不可離地。)深呼吸,停留20~30秒。換另一側。



                                 圖片來源:酸痛拉筋解剖書(橡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