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大多數人都有過的--肩頸酸痛

我們今天來看看大多數人都遇過的「肩頸酸痛」吧!

肩頸酸痛是很多人都有的問題,先來看看原因吧!
1、最常見的原因是「肌肉」緊繃。
大多是姿勢不良引起:
打電腦、看書、看電視的姿勢不正確,彎腰駝背、或身體前傾、或頭前傾,往往固定一個姿勢,維持太長時間沒有活動,酸痛僵硬的感覺就會漸漸岀現。
另外、在「壓力對身體的影響」那篇提到,壓力也會導致肌肉緊繃。

2、其次,「纖維肌痛症」也是一個原因。
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原因不明廣泛性的疼痛,會涉及全身多處地方,女生較多,會有遺傳傾向,一般疼痛部位的身體檢查通常沒有問題。患者常伴隨頭痛、睡眠問題、疲倦、記憶力或專注力減退、情緒低落等問題。

3、「頸椎問題」也是可能的原因。
骨刺、椎間盤問題、骨質疏鬆引發的輕微骨折、椎間孔狹窄等等。

4、「肌肉」急性扭傷。
即所謂的「落枕」,因睡覺時姿勢不良引起;或動作時不慎拉傷。

5、其他因素。
如腫瘤壓迫、僵直性脊椎炎、心臟引起、等等。


該怎麼緩解呢?
1、首先,若是急性肌肉扭傷,48小時內可以先冰敷,之後改為熱敷,期間要多休息。
2、若是其他因素引起的,一般可用熱敷,加強局部循環,幫助肌肉放鬆以及廢物的代謝。
3、頸部肌肉的伸展,每個角度,慢而緩和的伸展,上下、左右,每個動作要持續20~30秒,配合深呼吸,以不痛為原則。
4、適當的針灸和按摩會有幫助。按摩要特別注意的是,力道勿過大,且按摩的位置必需在後側的肌肉。過度且不當的按摩有時會造成危險。(尤其是高血脂、動脈硬化、骨質疏鬆者要特別小心。)
5、床墊不要太軟,枕頭要選擇可支撐頸部的。
6、充足的休息,對睡眠品質不好的,可尋求醫生幫助處理睡眠問題。

介紹幾個常用的穴位:
1、風池:頸部兩側,顱骨下緣。
2、肩井:大約肩上略後方,正中位置。
3、膏肓俞:背部兩側肩胛骨內側。
4、手三里:手肘彎曲處往下約3橫指的位置。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來談談中醫吧--把脈的基本觀念Q&A

Q:把脈有沒有什麼規定?

A:當然有。

先講位置。把脈時,醫生用的是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把脈的位置是在病人的手腕大姆指側(橈側),仔細去摸,會有一個突出的骨頭(橈骨莖突),那是中指要放的位置,其他兩指依序放上。放上後,會摸到有脈搏跳動的感覺,那是橈動脈。

其中,食指的脈叫「寸」,中指叫「關」,無名指叫「尺」。


Q:左手和右手的脈有沒有不一樣?

A:當然有。

人體從外表看來,左右兩側是對稱的,但身體內部就不一樣了。所以左右手診的脈當然也有不同意義。歷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左手診血、右手診氣;左手診舊病、右手診新病;左手診心肝腎、右手診肺脾命門等等。


Q:醫生摸到的脈是怎樣的?

A:醫生把脈時,通常先看整體脈象,感覺強或弱?整體來說浮起來,或沈下去?摸起來粗還細?跳動的快還慢,有沒有跳動不均勻?等等,都分別有不同的意義。

再來再看有沒有特別的脈象,在哪裡?在寸、關、還是尺部,左手還右手。摸起來是什麼感覺?(比如說:摸起來硬硬的、或軟軟的;摸起來一顆一顆的感覺,是像珠子一樣的、還是像砂子一樣的)


大致來說,以筆者學的脈學,食指大致診察橫膈膜以上的器官(頭、五官、咽喉、食道、心、肺等);中指大致診察橫膈膜到小腹的器官(肝、膽、脾、胃、大腸、小腸和腎臟等);無名指診察小腹以下的器官(泌尿、生殖等)。

不同的脈象,代表不同的意義,舉例來說:跳的快而有力,通常有熱;跳的慢而無力,通常是寒。脈在寸部(食指)浮起來,要考慮有無呼吸道感冒的問題、或心臟問題。脈在尺部(無名指)浮起來,要考慮有無泌尿或生殖系統的問題。

先談到這裡,太艱澀的就不說了。

就如同前一篇提到中醫觀念和中國人的哲學觀密切相關,因此,有很多觀念是抽象、形而上的,包括把脈,我們很難用機器去做完整的測量(話說,「脈波儀」這種東西,我實在很難認同),「氣」和「陰陽」是沒辦法去量化、具體化的。

因此,把脈這件事,真的很難用三言兩語說的明白,關於脈學的書,最有名的還是<瀕湖脈學>,再來<診家直訣>也寫的很好,真的對中醫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來談談中醫吧--「把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一般人眼中,中醫最神奇的,就是把脈這件事了。

要解釋把脈這件事,得要從中醫的思維談起。

大家知道,中醫是中國人幾千年歷史累積下來的臨床知識和經驗,因此,中醫的思維模式,和中國人的哲學觀有很大的關聯。

所以,我們先來聊聊中國哲學吧!(哲學總是有點枯燥,忍耐一下喔!)

中國哲學普遍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氣」的聚散形成,即所謂的「氣化宇宙論」。以儒、道兩家來做說明:


一、道家

道家認為宇宙的形成是先有「氣」,然後才有形質,再來才出現天地萬物。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這段的注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不過大致的意思是:「道」指的是萬物創始前的狀態,由「道」衍生出萬物,萬物都具有「陰陽」,「陰陽」之氣互相流轉達到平和。

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二、儒家

在儒家中,<易傳>提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是指宇宙原始的狀態、「兩儀」指的是「陰陽」,簡單來說是指:由宇宙原始的狀態,變化出陰和陽,之後再逐漸化生萬物。

北宋周敦儀的<太極圖說>認為由太極的動靜衍生出「陰陽」,陰陽流變而生「五行」,然後再分化產生天地萬物和人。

而北宋張載認為宇宙的本體是「氣」,氣的本初狀態是「太極」。由於氣具有陰陽這種彼此對立的屬性,因此永遠處於運動狀態。氣聚則成萬物,氣散則歸於太極。由此,得出「萬物本是同一」的結論。


結論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重點:

1、對宇宙萬物以及人體,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氣」,由「氣」衍生出「陰陽」以及「五行」,萬物和人由此化生。

2、人和宇宙萬物是同一概念、同樣來源。這也是所謂「天人合一」的觀念。



對應到中醫的觀念

對應到中醫的觀念裡,不管是「氣」、「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都是重要的觀念。

由於人和天地萬物有共同起源和相似特質(氣、陰陽、五行等),因此可以把人體視為宇宙的縮影。

再進一步來看,人體的每一個部分,是不是也可視為人體的縮影呢?面部、手掌、足底、舌頭、耳朵甚至手臂、小腿是不是都有人體的縮影呢?因此而有面部的望診、手掌的針灸(手針)、手臂的望診(尺膚診)、耳針、舌診,甚至足底按摩等等的發展。這個觀念,有的人把它稱為「全息論」。

因此,把脈也是一樣的概念,在手指下小小的範圍內,透過醫生的手,去感受你身體的每個部位傳遞出來的訊息,這中間當然包括「氣」、「陰陽」還有其它重要的訊息。

這聽起來太神奇了,但這的確是中國人幾千年經驗的累積和臨床的驗證。

以上簡單說明把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會不會還是一頭霧水呢?

下次再來說說脈學的基本觀念。

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減壓新生活(運動篇)--運動的選擇

運動的選擇,基本上考慮以下幾點:
1、有氧運動較佳(心肺功能的鍛鍊)
運動的選擇,以有氧運動最佳。有氧運動是在足夠的氧氣供應下,進行大肌肉、長時間(20~60分鐘)、有節奏的運動。體能狀況不夠好,或剛開始運動的人,分段運動(如每次10分鐘)也是可以的。
走路、慢跑、游泳、瑜珈、太極拳、腳踏車等等都屬有氧運動。 球類運動是屬於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的混合。
總之,在運動中,規律的呼吸,足夠的氧氣吸入,可幫助心肺功能,進而加強身體循環,幫助廢物代謝。

2、伸展拉筋(肌肉韌帶彈性的訓練)
肌肉伸展、拉筋可幫助肌肉和韌帶彈性的鍛鍊,這使得我們在日常生活或在運動中較不易受傷。
一般運動前、後,都可配合伸展活動。也可單獨做伸展運動,針對身體各部位肌群選擇8~10個不同動作,每個動作重複至少2~3次。
伸展拉筋的原則是:速度一定要慢、每次伸展要停留20~30秒、過程中不憋氣,維持規律的呼吸、伸展的角度和強度每個人都不一樣,一樣要以不痛為原則。
這部分有興趣可參考「酸痛拉筋解剖書」(橡實文化出版社)這本書。

3、肌力和肌耐力的訓練
肌力和肌耐力的訓練可以幫助增加關節骨骼支撐力,讓我們較不容易疲倦和受傷,對部分退化性的關節疾病也有相當的幫助。
其中包括核心肌群的鍛鍊。核心肌群(腹、背、腰、臀大腿)在人體的核心位置,對穩定脊椎有重要的幫助。有力量的核心肌群就像護腰一樣,把腰部緊緊包住,減少脊椎受傷或變形的機會,因此腰酸痛的人,核心肌群的鍛鍊是重要的。
這部分訓練的原則是:每次訓練不要只專注在特定肌群,身體各部位、各肌群應輪流鍛鍊。正確的動作非常重要,動作不正確會造成傷害。同一肌群鍛鍊要有間隔時間,讓肌肉能休息。動作時要配合呼吸,不憋氣。若有加重量的訓練,安全措施是要注意的。
肌力的訓練不一定要到健身房,其實在家也是可以做的。例如:深蹲(squat)、背部伸展(back extension)、弓箭步(standing ㄧlunges)、骨盆傾斜運動(pelvic tilt)等等。
這部分有興趣可參考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3.php

就醫療的角度而言,運動也是治療的一部分。Exercise is medicine.
運動可幫助循環、疏通氣血。
適當的運動,可幫慢性酸痛病人減輕症狀。尤其是長期肩頸酸痛的、腰酸背痛的、膝蓋不舒服的、腳踝痛的,只要找到合適的運動,配合醫生治療,大多會有改善。
對於其他慢性疾病,三高、睡眠問題、過敏性疾病、免疫疾病等等,都會有相當幫助。
對於喜歡運動,容易運動受傷的,更要透過合適的鍛鍊,減少運動傷害,和幫助復原。
上面三類型的運動,配合前一篇介紹的一般原則,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達到較好、較不易受傷的狀態。
臨床看到太多運動受傷,還有因不運動造成各種酸痛,和身體問題的人,真的很希望能幫你們減少痛苦,除了醫生的治療以外,也希望大家能找到合適的運動,真的不知道該做什麼,從走路開始吧!身體是要陪伴我們一輩子的,真的要好好愛護她,才能讓我們做其他的事沒有後顧之憂。加油吧!下了班,去走一走吧!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減壓新生活(運動篇)--關於運動,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上次提到壓力對身體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減壓吧!

先從運動開始談起。
運動絕對是釋放壓力的好方法,運動的好處多多,每個人都說得出一兩樣吧,所以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運動前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已經受過傷的人,像腰拉傷過的、腳扭到過的,一定要注意喔!)

一般性原則:
1、循序漸進
對少運動或受過傷在恢復期的人,循序漸進是最重要的。時間、次數、強度應該逐漸增加,避免再次受傷。請記得,疼痛是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因此,所有的運動,包括拉筋伸展,都要以運動當下不會感到疼痛為原則。

2、運動前充分暖身
包括至少10分鐘,輕度的活動如慢走,以及和緩的伸展運動(各個主要關節、肌肉,尤其是受傷過的部位),可幫助肌肉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和韌帶的柔軟性,減少受傷的機會。

3、運動後的和緩運動
包括至少10分鐘,慢走、慢騎、慢游等和緩的有氧運動;以及伸展拉筋的活動。
運動時我們的心跳會加速、血壓升高、肌肉溫度上升、肌肉會處於收縮狀態,也可能會有乳酸堆積。因此在運動結束時,需要和緩運動,讓心跳逐漸恢復原來的速度、血壓慢慢下降、肌肉逐漸伸展放鬆、同時也可幫助肌肉中的乳酸代謝。

以上談的是運動一般的原則,下一篇我們來談談運動的選擇。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孫悟空的金箍棒--談頭痛

有多少人有頭痛的問題呢?來看看頭痛有那些種類吧!

頭痛可分為兩大類:「原發型頭痛」和「次發型頭痛」。

「原發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和「叢發型」頭痛。
這類型的頭痛通常沒有嚴重的病因,因此在一般西醫的治療,通常僅給予症狀治療,也就是疼痛的緩解或預防。

「次發型頭痛」會有特定的病因,必須針對病因來做治療,大致可能有以下幾種:
1、顱內病因:腦部問題(腦出血、腦血管畸形、腦瘤、腦炎等等)。
2、顱外病因:鼻竇炎、動脈炎、青光眼、神經炎、顳顎關節、牙齒或頸椎病等等。
3、全身性原因:發燒、高血壓、過敏等等。
4、憂鬱症

一般年輕人頭痛還是以「原發性頭痛」較多;但若超過50歲以後才開始頭痛的,要注意有無特別病因、或藥物的影響,即「次發性頭痛」的機會會比年輕人較多一些。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原發性頭痛」吧!大部分頭痛的人到醫院做了檢查,但都找不到原因,這時,醫生可能就診斷為「原發性頭痛」,給予緩解疼痛或預防的藥物治療。

剛剛提到,「原發性頭痛」有三種,你是那一種呢?

1、偏頭痛
多數疼痛出現在半邊頭部(但也可能其他部位,如頭後、頸部也會痛),中度到嚴重的疼痛。脹痛或抽痛,會隨著脈搏跳動的疼痛。可能會畏光,或怕聽到尖銳吵鬧聲。有的會有伴隨噁心或嘔吐。走路或爬樓梯、震動時會更不舒服。
有一部分的人在發作前會有預兆,常見視覺變化,如閃光、複視、部分視覺缺失等等。
可能會有家族性的遺傳,10~45歲較常見,女生比男生多一些。有可能被某些食物、或氣味、聲音、光線、壓力等因素而誘發。
雖然造成偏頭痛的機轉並不很明確,但一般認為是腦部異常的活動引發一些化學物質分泌,進而改變血管的血流而引起疼痛。
因此,記錄頭痛發生時的情形,找到誘發因子,進而在生活中盡可能避開誘發因子,應該是會有些幫助。而中草藥也有研究指出會有相當的幫助。

2、緊張型頭痛
兩側頭痛、或整個頭痛,緊繃、壓迫感的疼痛,並無搏動式疼痛。可能會怕吵,但不太會因震動而更不舒服。常伴隨肩頸僵硬或疼痛、頭部周圍肌肉緊繃,按壓會有疼痛感。常出現睡眠障礙。可能會因一個姿勢固定太久而引起,如打電腦;環境溫度太低、吹風或太冷有時也會誘發;過度疲勞以及壓力也都會引發。
頭部、肩頸部肌肉的放鬆,可改善此類型頭痛的症狀。
因此,適當的運動、肌肉伸展、針灸、按摩以及肩頸部熱敷,都會有相當的幫助。

3、叢發型頭痛
單側眼眶周圍,突然發作,嚴重的疼痛,刺痛或灼熱感疼痛。可能會因為酒精、抽煙、某些藥物(如抗組織胺--抗過敏、止癢,硝化甘油--預防心絞痛)、含硝酸鹽食物(培根,香腸等)、疲勞、高溫等而誘發。
會有單側自主神經的症狀:如流淚、結膜充血、流鼻水、鼻塞等,有時也會出現單側眼皮下垂。
可能有家族性遺傳,20~50歲較多,男生比女生多。
發生的原因並不明確,但可能與抗組織胺和血清素的分泌有關,可能與大腦裡的下視丘有關。
因此,和偏頭痛一樣,做頭痛記錄,找到誘發因子,進而在生活中盡可能避開誘發因子,應該是會有些幫助。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現代人的通病--談壓力對身體的影響

壓力對身體的影響

現代人壓力真的太多太多太多了!
你知道壓力對身體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神經系統
當壓力出現時,不管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會馬上轉換成「備戰狀態」,也就是fight or flight(戰鬥或逃跑)的反應。這時交感神經會啟動腎上腺素分泌,腎上腺素會使得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腸子蠕動速度改變,以及血糖升高。當壓力解除,身體反應才會恢復正常。

2、肌肉
當壓力存在,肌肉會變的緊繃。肌肉緊繃的時間太長,容易引起緊張性頭痛、偏頭痛,以及各種肌肉問題(比如像肩頸酸痛,腰酸背痛等等)。

3、呼吸系統
壓力可能讓你覺得呼吸不順,和呼吸急促。甚至引發過度換氣,誘發恐慌症。

4、心血管系統
短暫瞬間的壓力會使心跳變快,心肌收縮變強。血管會將血液帶到大的肌肉,增加大肌肉的血流量(預備作戰或逃跑)(相對的身體內部器官的血量就會變少了)。若常常處在壓力狀態下,會使得心臟冠狀動脈處在發炎狀態,甚至誘發心肌梗塞。

5、內分泌系統
腎上腺:
當人體感受到壓力時,大腦會命令腎上腺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因此腎上腺素又稱為「壓力荷爾蒙」。
肝臟:
當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分泌時,肝臟會將肝醣分解,釋放到血液中,使血糖升高,以預備「作戰或逃跑」。

6、消化系統
食道:
壓力會使你吃得比平常多或少(有的會暴飲暴食或吃不下),當吃得太多或吃了不適合的食物、或過量抽煙飲酒,可能造成胃酸逆流和胸口灼熱感。
胃:
可能出現噁心或胃痛,嚴重的甚至會嘔吐。
腸:
壓力造成消化不良,吸收不好。也會改變腸蠕動速度,因而產生腹瀉或便秘。

7、生殖系統
男生:
若長期慢性壓力,可能降低睪固酮分泌,減少精蟲量,甚至影響性功能。

女性:
壓力會造成月經不規則,或月經不來,以及經痛等問題。也可能造成性慾減退。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不要再舉手了--談肩關節夾擊症候群

肩痛(二)
肩關節夾擊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肩關節是上半身活動角度最大的關節,肩關節形狀像一顆球被一個半圓形的手套包起來,那顆球就是「肱骨頭」,下面連接著手臂;而半圓形的手套則是「肩胛骨」。兩者之間由附著在上面的肌腱群(也稱為「肩袖」,由四條肌腱合成),形成「肩關節囊」,將彼此連結起來。在這個手套(肩胛骨)和球(肱骨頭)中間還有一個「滑囊」,主要是讓球可以在裡面順暢的活動。

當手抬高越過頭再往前,像投手投球的動作,這時手套的上緣會和球互相磨擦撞擊,會撞擊到的包括「滑囊」和「肩袖」等組織,當因為撞擊次數太多、或強度太大,或局部結構異常(如骨刺),造成撞擊部位疼痛,這時就形成了「肩關節夾擊症候群」。

臨床上可能出現的包括肌腱炎(常見棘上肌)、肩峰下滑囊炎、甚至會出現肌腱裂傷等情形。


因此,「肩關節夾擊症候群」主要的症狀,就是當手抬高超過肩膀高度,或越過頭時,大約70~120度時出現疼痛的症狀,有時手舉高再往下時也會出現疼痛。

常出現在運動員身上,尤其是棒壘球、網球和游泳等。另外手常需要舉高工作的人,如倉儲工人、油漆工、機械維修人員等,也會見到。

剛開始可能疼痛不明顯,但也可能在活動及休息時都有疼痛感,尤其是手舉高或拿東西時特別明顯。運動員,尤其是在投球和打網球擊球時會痛。隨著情形越來越嚴重,可能會連睡覺時都會痛,或覺得無力及活動較不順暢,手往背後的動作無法順利完成,如扣扣子或拉拉鏈。

預防與治療:
1、休息、減少手舉高的動作
2、相關穴位針灸治療
3、溫和的肌肉伸展活動
4、可做適當的復健治療
5、運動時正確的姿勢
6、避免側睡以及局部長時間的壓迫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生命無法承受之重--談五十肩

肩痛(一)
五十肩

五十肩,顧名思義較常見於40~60歲的族群,但並不是一定要這個年紀才會得到,其中女性比男性更為常見。
患者會出現肩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困難。西醫名稱叫冰凍肩(frozen shoulder),就是形容肩膀像凍住了,沒辦法自由活動的意思。

先簡單介紹肩關節的結構:
肩關節由三個骨頭結合形成,分別是我們手臂的肱骨,前面的鎖骨,和後面的肩胛骨。
骨頭之間由軟組織「肩關節囊」包裹連結起來,在肩關節囊內則充滿潤滑作用的關節液。

肩關節囊正常是柔軟而有彈性的,提供肩關節靈活的活動,但當肩關節囊發炎而變厚,變的僵硬了,也可稱之為「沾黏」,這時肩關節活動會變的困難,活動角度受限,就形成了五十肩。



通常會有三階段:
1、漸凍期
疼痛感越來越明顯,活動也開始不靈活。可持續6週到9個月。
2、冰凍期
疼痛感減輕,但肩膀活動仍然受限,日常生活仍然受影響。
3、解凍期
肩關節活動逐漸改善,甚至可以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復。這段期間約6個月到2年。

五十肩發生的原因目前仍並不清楚,大部分經過一段時間(可能很長,甚至長達3年)可自行痊癒。但有少數人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會再復發。

(註:臨床見到,肩痛的患者很多都有側睡習慣,可以想見的是長時間局部壓迫造成循環不良,應該是需要考量的,有側睡習慣的人,還是要注意喔!)

人類演化成直立以後,問題就來啦--談惱人的腰痛

人類演化成直立以後,問題就來啦--談惱人的腰痛

這篇很長,花了一些時間整理完成。談的是腰痛常見的原因和簡單提到幾個預防的方法。
看不下去的,只要大概知道,腰痛常見的原因包括「脊椎骨」、「椎間盤」、「肌肉」、「韌帶」和「神經」。
預防方法簡單帶到,在文章最後,有興趣可看看。

好~要開始了!
先從脊椎的構造談起:
其中和腰痛有關的包括「脊椎骨」、「椎間盤」、「肌肉」、「韌帶」和「神經」。


人體的脊椎是由一個一個「脊椎骨」堆疊起來,由頸部往下一直到臀部。在堆疊的脊椎骨中心則形成一個通道,通道裡通過的是我們的「脊髓」,每一個脊椎骨和脊椎骨之間會有由脊髓分支出來的「神經」,往左往右各一條,分別控制身體左邊和右邊的肌肉。
在脊椎的周圍另外還有一些「韌帶」和「肌肉」,負責固定脊椎,也提供脊椎活動的支撐。
每一個脊椎骨和脊椎骨的中間還會夾著「椎間盤」,椎間盤主要提供緩衝、也就是避震的功效,避免脊椎骨互相磨擦。
看到這裡,頭昏了嗎?
加油!重點來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腰痛的原因:
1、「肌肉」或「韌帶」拉傷:
不當或過度的活動引起,常出現在久未運動或未充分暖身而突然開始運動時或做了很多家事以後,有時也許只是一個動作就發生了。疼痛感伴隨著僵硬、活動困難。而這些症狀往往在幾天後會漸漸緩解。
2、「椎間盤」損傷:
「椎間盤」輕微裂傷:
一部分是退化所引起。疼痛的症狀每個人不同,可能完全沒有、輕微疼痛或嚴重疼痛。維持的時間也可能由數週、數月,甚至長期存在。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破裂變形,形成椎間盤突出,而壓迫到「神經」,神經被壓迫引起痛、麻等不舒服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可能延伸到臀部甚至到腳。這也就是常聽到的坐骨神經痛。


3、「椎間盤」退化:
隨著年紀增加,椎間盤可能逐漸磨損而越來越薄,於是脊椎骨之間可能互相磨擦而造成疼痛。而隨著椎間盤的變薄,骨刺也可能逐漸產生。
4、「脊椎骨」滑脫:
正常的脊椎骨應該是一個一個整齊的排隊串連起來,由韌帶做連結和固定,當韌帶老化或磨損、損傷,而無法提供足夠的固定時,脊椎骨就會移位,形成脊椎滑脫,當移位情形嚴重時,可能會壓迫神經,導致疼痛。


5、骨刺(「脊椎骨」退化增生):
脊椎骨退化增生骨刺,造成神經壓迫,形成坐骨神經痛。
6、脊椎側彎:
正常脊椎是在人體後側中央的位置,如果任何一段往左或右偏移,就形成了脊椎側彎。這往往在小朋友或青少年階段就可能發生,當然也有年紀大了才變形的。
脊椎側彎可能造成腰痛,若因脊椎變形嚴重而壓迫到神經,疼痛感也可能會延伸到腳部。
7、其他因素
血管問題、腫瘤等等。

預防:(很重要!!!但這部分説來話長,足以再寫一篇,有機會再詳談)
1、適當運動:增加腹部和腰背部肌肉力量和彈性。
2、搬重物時正確的姿勢:勿彎腰搬重物。
3、維持適當體重:過重會增加腰部負擔。
4、戒煙:避免提早老化。
5、正確的姿勢:站、坐的正確姿勢。

大致寫到這裡,腰痛可以涵蓋的內容其實很多,以上是比較常見的部分,先在此告一段落了。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好好愛護他,是他要帶你走遍天涯海角--談足踝扭傷

足踝扭傷

由於踝關節主要是靠韌帶來做連結,所有的足踝活動需靠韌帶來完成,因此足踝扭傷大部分會造成韌帶不同程度的損傷。
第一級:輕微腫脹和疼痛。
               韌帶纖維微量撕裂傷。
第二級:中度腫脹和疼痛。
               韌帶部分斷裂。
第三級:嚴重腫脹和疼痛。
               韌帶完全斷裂。
若腫脹疼痛明顯,X光可看出有無骨頭的損傷。
一般來說,絕大部分的韌帶損傷並不需要手術治療。(即使韌帶完全斷裂)

急性期(約48小時):RICE
R:rest 休息
I: ice 冰敷
C: compression 固定
E: elevation 抬高:大約心臟的高度

復原期:三階段

1、休息,固定(約1週)
       註:少走、少站。
2、適當活動,以幫助復原(約1~2週)
       註:以不痛為原則,可少量行走。
3、逐漸增加活動(數週到數月)
       註:以不痛為原則,除了日常行走外,可做溫和的足踝伸展活動,各個角度慢而溫和的伸展,角度和強度隨復原情形逐漸增加。扭到腳踝的人,要特別加強「本體感覺」的鍛鍊。「本體感覺」是指對自己肢體位置和肌肉動作的感覺,本體感覺不好,會很容易受傷,如:容易跌倒、運動時容易扭到腳等等。
方法:
1、用腳滾球:腳下踩一顆球,用腳將球往前後左右方向滾動。
2、單腳站立:建議先扶著家具單腳站立,站穩之後再放手,熟悉之後可以閉上眼睛。
一般來說,修復約需4-6週,在這段期間,不要做劇烈活動,如跑步、球類運動。若韌帶修復不良,往往造成日後容易反覆受傷,或足踝慢性疼痛。

預防:
1、運動前充分熱身。
2、走路、跑步時勿心不在焉。
3、好穿的鞋。
4、傾聽身體的訊息,累了或不舒服就該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