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抽筋是怎麼一回事?(part II--中醫的想法)

中醫對抽筋的想法

中醫說「肝主筋」,同時「肝藏血」,意思是我們身體的筋絡需要血的濡養,所以肝血不足容易使得筋絡失養,而產生抽筋的問題。除了血虛之外,歷代還有許多不同的想法,接下來,要逐一討論一下。

一、首先先從《傷寒論》和 《金匱要略》 的條文來做討論。

1、陰虛血虛
在《傷寒論》中有個常用的處方「芍藥甘草湯」,簡單兩味藥--芍藥和甘草,可以養血柔筋,緩急解痙。 條文提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其中芍藥,酸甘化陰,是傷寒方中重要的養陰藥。
在 《傷寒論》重要的處方「桂枝湯」 條文中提到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因此桂枝湯的組成中(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芍藥配合甘草可處理「陰弱」的部份,協同大棗,可補益肝脾之陰。
在鄭欽安《醫理真傳》陰虛門,提到「筋縮不伸」,因「血虛不能養筋,筋燥故也」,提示的處方就是芍藥甘草湯,或再加上天門冬、麥門冬和蜜。
這個處方,在臨床上使用效果很不錯,有時候我會改用芍甘湯加增液(麥門冬、生地、玄參)效果也很好,在診斷上除了問診大多會有口乾舌燥,或疲倦等問題外,在脈象上主要會有陰虛的脈象,以細脈為主。

2、陰陽兩虛
在芍藥甘草湯的基礎上,另外也可加附子,處理陰陽兩虛的問題。條文提到「發汗病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也就是除了陰虛外,同時兼有陽虛的情形。

3、表虛陽虛
此外,《傷寒論》中也提到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一般在太陽表證仍在,同時下焦陽氣不足的可以考慮本方。

另外,在《金匱要略》中,以下討論 『痙濕暍』篇和 『婦人產後』篇中的「痙病」。痙病雖然在病位上並沒有限定在下肢,但不論是症狀上或病因上,都還是值得討論一下。

1、表證仍有,津液不足
在『痙濕暍』篇中,提到「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上面三個條文,提到「汗出」、「發汗」或「誤下」,這與現代醫學中,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太多會誘發抽筋的想法,有一些些接近。

處方包括:
栝蔞桂枝湯「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
本方是桂枝湯的基礎加上栝蔞根,也就是天花粉, 有清熱潤燥的功效。
葛根湯「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葛根湯則是桂枝湯的基礎加上麻黃和葛根。麻黃處理寒邪;葛根則可生津止渴,解肌退熱。《本草備要》提到可「升胃氣入肺而生津」,「為治脾胃虛弱泄瀉之聖藥」 。因此葛根湯也可處理腸胃問題,如下利。

2、裡實熱證,實熱傷陰
在 『痙濕暍』篇中,還有另一個處方是大承氣湯。大承氣湯一般被認為是處理裡實熱證,有急下存陰的功效。因此,對於裡證、實熱證,仍是需要以下法來保護陰液。
大承氣湯「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3、血虛、多汗出、中風
在『婦人產後』篇中,也提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同樣提到,「血虛」、「多汗出」,另外還提到了「中風」提示了陽邪入侵。

二、接下來,討論一般後世常見的運用。

1、陰虛血燥
《景岳全書.痙證》:"蓋誤汗者必傷血液,誤下者必傷真陰,陰血受傷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滋,筋失所滋則為拘為擘,反張強直之病勢所必至。"

2、風冷
《諸病源候論.五指筋攣不得屈伸候》:"筋攣不得屈伸者,是筋急擘縮,不得伸也。筋得風熱則弛縱,得風冷則攣急。"

3、寒盛血凝、火盛血燥
《景岳全書.非風》:"非風瘛瘲等證,亦有寒熱之辨。觀之經曰: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此固其常也。然寒熱皆能拘急,亦皆能弛縱,此又不可不知,如寒而拘急者,以寒盛則血凝,血凝則滯澀,滯澀則拘急,此寒傷其營也;熱而拘急者,以火盛則血燥,血燥則筋枯,筋枯則拘急,此熱傷其營也。"

3、肝虛風邪入
《諸病源候論.風四肢拘擘不得屈伸候》:"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春遇痹為筋痹,則筋屈。邪客關機,則使筋攣;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陰肝之經也,肝通主諸筋,王在春,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於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4、肝火血燥
《校注婦人良方.妊娠門》:"娠婦四肢不能伸,服袪風燥血之劑,遺尿痰甚,四肢抽搐,余謂肝火血燥,用八珍湯,加炒黑黃芩為主,佐以鉤藤湯而安。後因怒,前症復作,小便下血,寒熱少寐,飲食少思,用鉤藤散加山梔、柴胡而血止,用加味消遙散,寒熱退而得寐;用六君子湯加芍藥、鉤藤,飲食進而漸安"。

底下列舉一部份常見的處方:

1、陰虛血燥
常用四物湯,或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兼補氣血。
如有肝火,則酌加清熱瀉火藥,如黃連、黃芩、梔子、龍膽草等。
如見肝風內動,則加平肝熄風藥,如鉤藤、龍骨、牡蠣等。
另外,單方的木瓜,可以和脾、舒筋,也常見使用。

2、寒盛
常用當歸四逆湯、四逆湯等。

3、肝腎不足
常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抽筋是怎麼一回事?(part I)

抽筋的經驗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經歷過。

抽筋主要是身體肌肉不由自主的收縮,而且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沒辦法立刻鬆開。

我們身上所有的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也就是我們可以隨意控制活動的肌肉,是不包含內臟的肌肉)都有可能抽筋。抽筋發生的時候可以是一整條肌肉或僅有部分肌肉,也可能好幾條肌肉同時抽筋。

抽筋最常發生的部位包括:
小腿後側(腓腸肌)
大腿後側(膕繩肌)
大腿前側(股四頭肌)

當然,足部、手部、手臂、腹部和胸部也很常見。
抽筋有可能發生在運動時,也可能在靜止時,像坐著、睡覺時,有時只是一個小動作就會誘發。有些人特別容易抽筋,只要稍微出力就會抽筋。

心臟負擔大一點的人,有時會比較容易抽筋,如孕婦,老人,肥胖,因為工作或運動肌肉使用過度的人,或服用某些藥物的影響。

在從事耐力運動的運動員身上,如跑馬拉松或三鐵,還有年紀較大的人做一些稍出力的工作也會容易發生。
運動員常見於一段時間沒鍛鍊後,剛開始運動時,常發生在強度較強或時間較長的運動後,或出現在4~6小時之後。
老人家的抽筋主要是因為肌肉的減少,人在40歲後肌肉開始慢慢流失,運動量少的人,肌肉流失會更明顯。此外,當年紀漸漸變大,身體肌肉的反應會漸漸變慢,對外在環境及溫度變化的適應性也會變差,因而也會比較容易抽筋。

誘發因素

一般認為和下面因素有關:

1、肌肉缺乏伸展和肌肉疲勞
肌肉是由一束束肌纖維所組成,藉由肌纖維的收縮和伸展來產生動作。規律的伸展運動可以幫助肌纖維延長,使活動時肌肉收縮狀況較好,比較不容易抽筋。
當身體狀況不好時,肌肉會比較容易疲勞,也會比較容易抽筋。
另外,用力太多或使用過多會耗盡肌肉的氧氣,同時產生太多的代謝廢物,廢物代謝不良,也會容易導致抽筋。

2、熱、缺水、電解質不平衡
在太熱的環境下運動,會因流汗而流失太多的水份和電解質,因而容易引發抽筋。

雖然大多數的抽筋都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有時也要注意是否背後有某些特別的疾病。

如果抽筋的情形很嚴重或十分頻繁的話,而且沒有從事什麼活動就抽筋;或者是一般簡單的處理,如熱敷、伸展放鬆都無法解除的話,可能還是建議請醫師幫忙診察。
可能需要考慮的包括循環、神經、新陳代謝、荷爾蒙、藥物和營養等因素。
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疾病包括 Lou Gehrig's disease 葛雷克氏症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 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症;脊髓神經壓迫或刺激(radiculopathy);動脈血管硬化;椎管狹窄症(stenosis);甲狀腺疾病,慢性感染,和肝硬化等。

抽筋的緩解

抽筋時該怎麼做能緩解呢?
①停止引發抽筋的活動。
②慢慢的伸展及按摩痙攣的肌肉,並且要維持伸展的動作直到抽筋解除。
③熱敷痙攣的肌肉(任何熱敷的方式,包括溫水,熱敷墊,吹風機等)。

預防抽筋的活動

①暖身
運動前,包括伸展活動前,都需要暖身。暖身的活動舉例,像原地慢跑或快走。

②小腿後側(腓腸肌)伸展
面對牆壁站著,腳呈弓箭步,也就是前腳微彎,後腳伸直,兩腳的腳底朝前,皆完全著地。兩手用力推牆,同時感覺後腳小腿後側的伸展。維持15~20秒,保持正常呼吸,不憋氣。 之後換邊再做。

③大腿後側(膕繩肌)伸展
坐下兩腿往前伸直,身體打直坐好不駝背,腳板向上勾好和小腿呈90度。手掌在大腿兩側貼地慢慢往前移,身體則由臀部為中點慢慢往前微彎,但背仍需打直不駝背,直到大腿膝蓋後側有伸展的感覺即可停住。維持15~20秒,保持正常呼吸,不憋氣。

④大腿前側(股四頭肌)伸展
站立,左手扶著牆壁或椅子,右小腿往後彎曲,慢慢讓右手可以抓到右腳踝,身體仍維持站直不傾斜,右手將小腿慢慢用力拉近大腿後側,感覺右大腿前側的伸展。 維持15~20秒,保持正常呼吸,不憋氣。之後換邊再做。

以上簡述西醫對抽筋的看法,下一篇則會整理一下中醫的想法。